人是否只有一生?
2018-03-07 20:10:06
  • 0
  • 0
  • 4

生命不是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死过无数次,也曾经活过无数次。每个人的此生之前,都有过无数的不尽相同的前世,在不同的时段和空间生存过,今后同样有无数的来生。

——题记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不朽的一面,认为肉身死后一切都将成空。在这些不信神的人,特别是迷信现代科学的人看来,人不过一世而已,肉体死亡之后,一生也就彻底结束,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如同我们在前文中所介绍的那样,大量有关濒死体验、灵魂离体的科学实验如今已经证明,人的肉身如同灵魂的一件衣服,衣服脱了,灵魂还在;他这一世的生命虽然随着肉体的死亡而结束了,他的真正生命其实却并没有结束,因为他的灵魂依然存在。

那么人死之后,依然活着的灵魂将往何处去呢?

古今中外的许多圣贤哲人都告诉我们,灵魂会投胎,进入肉身,肉体死亡后,灵魂又会重新投胎,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人不但有今生,而且还有前世和来世, 一轮又一轮的,连绵不断。这就是古老的流传至今的轮回转世的思想。

正象有人所说:“生命不是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死过无数次,也曾经活过无数次。人的生命延绵不绝,正如宇宙间的星球在诞生之前,就曾经以各种形态存在过一样。每个人的此生之前,都有过无数的不尽相同的前世,在不同的时段和空间生存过,今后同样有无数的来生。

“在生命的链键中,每个人的此生只是其中的一环,既不是生命的开始 ,更不是结束,而是秉承了前世的惯性,开拓著今后之路。也可以说 :那过去了的存在,决定了今生之路,而今生的作为,又影响了来生的历程。

“生命正是如此,世世如环相扣,互为因果,不可分割,不会断裂,源自恒古,达于永远。”

 科学发展为轮回转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现在许多人不相信轮回,认为是“迷信”,“反科学”。他们老记住科学和宗教打架的旧仇,把一切与宗教有关的东西全都说成“反科学”。殊不知科学发展到今天,早已在悄悄和宗教握手言和,并且在许多方面证实着宗教中的基本概念和说法。而在这些被证实的基本概念中就有轮回转世。

要按科学的观点,真能称得上轮回转世科学研究的,还是近几十年才有的。

自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开始,轮回转世的研究便一直在长足地发展,至今仍保持着方兴未艾的势头。1982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轮回转世;而英国保守的“星期日电讯报”的民意测验认为,在过去十年中,一般民众中相信轮回转世的人数从18%上升到了28%。这已经足以说明,轮回转世的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是卓有成效的了。

当今西方的轮回转世案例研究,主要是两大台柱在支撑着。一个是以史蒂文森教授(I. Stevenson)为代表的,使用比较传统的方法的研究。这种方法的程序是:发现对象,获取资料,立案质疑,当面取证,追踪观察,写出报道。这种方法简单可行,确凿可信,人人能懂,并且谁都可以去验证,因而客观性强,可信度高。挖掘出来的有些案例令人震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过这种方法费时较长,因为追踪观察一般都要拖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另一种方法是人数可观的一群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兼门诊医生的研究。他们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姆迪博士(R. Moody),魏斯博士(B. Weiss),瓦姆巴赫博士(H. Wambach),伍尔吉博士(R. Woolger),魏顿博士(J. Whiton) 等等姆迪博士(R. Moody),瓦姆巴赫博士(H. Wambach),法沃尔博士(E. Fiore),内瑟顿博士(M. Netherton),伍尔吉博士(R. Woolger),魏顿博士(J. Whiton),魏斯博士(B. Weiss) 等等。

他们最初使用催眠回归(hypnotic regression)方法是为了帮助病人找 回对过去事件的记忆。结果许多专家和医生都不约而同地把病人引回到了前世以至更久远年代的记忆中。病人讲出的前世经历,活灵活现,细致入微,合情合理,吻合历史,甚至纠正了历史学家的错误;而其中多数内容又往往是病人在通常状况下全然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的。当专门用于回溯往世体验时,这种方法就叫“往世回归”(Past Life Regression)。

随着轮回转世研究的迅速发展,“往世疗法”(Past Life Therapy)--即引导病人对往世经历的回顾,进而找到今世疾病的根子,对疾病一举根除的方法--由于它独特、神奇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医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后来成为轮回转世研究中有名人物的专家和医生,最初都是不相信转世的,但自己亲自研究得出的结果就摆在他们面前,回避不了,否定不了,不信不行。

布兰·魏斯医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他所著的《多个前世,多位大师》书中,记录了一位名叫凯瑟琳的女子,她患有多种恐惧症和忧郁症。在回溯治疗中,她发现她的一个前世是一位名叫阿隆达的年轻女人,死于突发的洪水,她所在的村子全部毁于一旦:“巨浪冲倒了树木,没有地方可跑。太冷了,水很冷。我想救我的孩子,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紧搂着。我沉下去了,水吞没了我,我不能呼吸,不能喘气。”难以置信的是,一直缠绕折磨她的窒息感和哽住感,在做完这一回溯后就消失了,这是想象和幻觉所无法达到的。这个治疗的成功使魏斯博士自己对轮回从怀疑逐渐到坚信不疑。

 轮回转世的典型案例

1. 生在西方的故事

(1)双胞胎姊妹 (英国)

吉莲和简妮佛,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姊妹,于一九五八年十月出生在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赫克斯汉。

当她们在两岁到四岁时,就经常提到有关她们已经逝世的两个姐姐,乔安娜和杰奎琳。在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一个疯狂的妇女将她的车开上人行道,撞上了乔安娜和杰奎琳,两姊妹当场死亡。那时乔安娜十一岁,杰奎琳六岁。

一九五八年年初,她们悲伤的母亲有了身孕。她们的父亲深信轮回,确信死去的两个女儿这次一定会成为双胞胎转生回来。虽然医生坚决说并无任何双胞胎的迹象,但父亲始终深信他的妻子怀的是双胞胎。果然,父亲看似草率的预断是正确的,生下的是一对双胞胎姊妹。

而父亲认为是死去女儿再度投胎的想法,也获得进一步的支持。因为在双胞胎妹妹简妮佛身上有两处胎记,其位置和大小都与死去的杰奎琳身上的两处胎记相符。一处在前额靠近鼻根处,符合死去的小女儿杰奎琳,那是有一次跌倒后碰伤所留下的疤痕;另一处胎记在左腰部,也符合杰奎琳身上胎记的位置。

更令人讶异的是,她们的父母从来没有跟她们提起任何有关死去的两个姐姐的事,但当他们将储藏多年的两个姐姐的娃娃玩具拿给她们看时,她们立刻拿取她们「自己」的娃娃玩具,并给它们取名字,而这些名字,正好和她们死去的两个姐姐为玩具所取的名字完全一样。但是这对双胞胎姊妹,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看过这些玩具,因为自从乔安娜和杰奎琳不幸丧生后,为免睹物思情,悲痛欲绝的父母就将所有的玩具都收藏起来了!

当吉莲和简妮佛还不到一岁时,她们就全家搬到赫克汉斯。直到四岁左右,父母才带她们回家乡探访。但当她们还没到达时,就自发地说起了前面有所学校和公园里有一些秋千。这令她们的父母很感惊讶。因为虽然她们以前曾被带到公园里,但那时,她们还只是坐在摇篮车里不到九个月大的婴儿。并且她们从来没有去过那所学校。

此外,吉莲和简妮佛的一些行为,也很类似乔安娜和杰奎琳。简妮佛非常依赖她的姐姐吉莲,就像杰奎琳依赖她的姐姐乔安娜一样。当双胞胎姊妹开始学写字时,吉莲很容易就学会拿铅笔的正确方法,但简妮佛却总是用整个拳头握住铅笔,这点很符合乔安娜和杰奎琳生前的行为。因为当乔安娜死时,她已十一岁,已经能够正确使用铅笔写字许多年了;而杰奎琳死时,才刚六岁,仍然用拳头握着铅笔写字。

(2)弟弟转生作儿子 (芬兰)

塞缪尔·赫兰德,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在芬兰的赫尔辛基。

到了一两岁的时候,他的一些言行表明,他能记起他母亲的弟弟佩尔蒂·赫基厄生前的故事。继后,塞缪尔表现出一些在自己家里显得反常但却与佩尔蒂十分吻合的举止。

佩尔蒂·赫基厄于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出生在赫尔辛基。于一九七五年六月十五日,年方十八岁时,死于严重的糖尿病。佩尔蒂的母亲安内莉·拉格尔奎斯特和他的姐姐玛尔雅·赫兰德(塞缪尔的母亲)在他死后极度悲伤。

玛尔雅怀孕十周时梦见佩尔蒂。当时她曾一度考虑过堕胎。但在梦里,她听到佩尔蒂对她说:“保住那个孩子。”

当塞缪尔大约一岁半的时候,一问起他的名字,他总是回答“佩尔蒂。”纠正他应该叫“塞缪尔”总是无效的,他坚持说他的名字叫“佩尔蒂”。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他六岁。不过,当母亲叫他“塞缪尔”时, 他也会答应或者走过来。

佩尔蒂十岁以前拍的照片最能激起塞缪尔的谈话。有一张照片使塞缪尔想起狗如何咬过他的腿。佩尔蒂三岁的时候被狗咬过,塞缪尔则从来没被狗咬过,也没人告诉过他佩尔蒂被狗咬过的事。而从那张照片上也丝毫看不出他被咬的迹象。

另一次,塞缪尔注意到一张少年时的佩尔蒂拄着拐杖的照片。他说那是他的照片,还说他曾脚上裹着石膏住在医院里。但从照片上看不出他的脚曾裹过石膏,因为那是发生在拍照前的事。大约四岁的时候,佩尔蒂双腿在一次事故中骨折。当塞缪尔讲述这件事时,他自己也是三到四岁。

不仅如此,每当塞缪尔看见一张照片上有佩尔蒂时,他总会说:“那就是我。” 当塞缪尔看见照片上佩尔蒂的父亲彭蒂·赫基厄时说:“这是我的父亲。”由于安内莉·拉格尔奎斯特的第二个丈夫有点嫉妒彭蒂·赫基厄,这张照片通常是被藏起来的。塞缪尔在认出那是“他的父亲”之前肯定没有看过它。

塞缪尔也认出了佩尔蒂的一些物品:一个吉它、一件灯芯绒外套和一块旧表。那块表放在一个堆满废旧物品的抽屉里,然而塞缪尔一眼就看到,并把它一把抓在手里,说那是他的,坚持要保管它。有时候他把它放在枕头下睡觉,其它时候就放在床下的一个抽屉里。

塞缪尔从未直接谈到过佩尔蒂之死。不过,他的两次谈话显示他记得那以后的事情。他说他去过一个地方,那里有许多棺材,其中一些还是开着的(塞缪尔从没去过太平间,但佩尔蒂死后他的尸体被送进去过)。他还说,他死后佩尔蒂的母亲(塞缪尔的外祖母)是如何地大哭不止。

当塞缪尔被带到埋葬佩尔蒂的公墓墓地时,他看着佩尔蒂的墓说:“那是我的墓。 ”

塞缪尔的母亲和外祖母还提到他的一些与佩尔蒂一样的不寻常的行为。佩尔蒂十五、六岁时,从一个码头上掉下,穿破薄冰,掉进海里,几乎溺死。那次事故以后,他有了恐水症,从此以后不再游泳。塞缪尔对被浸泡在水中有显著的恐惧感,并且特别抵制洗澡。他的外祖母说,给他洗一次澡所作的斗争是一场 梦魇 。

在塞缪尔刚开始讲话的时候,他用父母的名字称呼他们:彭蒂和玛尔雅。他还称他的外祖母安内莉·拉格尔奎斯特为“母亲”。他明白这些身份,而且告诉玛尔雅·赫兰德:“你不是我的母亲。”塞缪尔对拉格尔奎斯特女士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他两岁前后还曾想吃她的奶(那时他已经断奶,但佩尔蒂在那个年龄还没有断奶。) 塞缪尔五岁以后才停止叫拉格尔奎斯特女士“母亲”。

佩尔蒂有个可爱的习惯,就是在圣诞节时沿着房间走一圈,挨个儿亲吻在座的每一个人。这不是家里其他人的习惯。因此,在一九七八年圣诞节聚会上,当两岁半的塞缪尔象佩尔蒂一样亲吻每一个人时,大家都惊叹不已。

塞缪尔还有两个和佩尔蒂一样的站立姿势。他俩都习惯于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地站立,并且经常把一只手放在屁股上;他俩都倾向于背着手走。家里其他成员都没有这些姿势。

(3)罗伯塔 · 摩根 (美国)

罗伯塔出生于1961年8月28日。当她两岁到两岁半时,就开始谈论她的前世了。在罗伯塔对她前世谈得最多的那个时候,她母亲对转生一无所知,而且认为罗伯塔是在说胡话。后来,通过阅读和反思,她感到罗伯塔不但可能是一直记得一个真实的前世,而且她自己(摩根太太)还因为压制罗伯塔谈论此事而没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罗伯塔谈论前世谈得兴起时,罗伯塔的行为 不时表现得象一个被收养的孩子,对她(以前的)父母和住房充满记忆 。她说沿着一条长路往下走,就能到达她以前的住所。那房子就在一个小山坡上,附近没有其他房子。罗伯塔进一步描述了她记得的那所房子及那一带的情况,但她母亲后来却很少记起罗伯塔描述的事情,只记得她以前的家住在一个有马和狗的农场上。一次,当罗伯塔大约四岁时,被带到一个有马的农场,她径直走向马群并摸弄它们,当有人问她:“你不怕马吗?”她回答:“不,我已骑过很多次马了。”罗伯塔还提及她以前的父亲曾拥有过一辆汽车,她有时会指着一辆车说:“那是我爸爸有过的那种车。 ”

一次,罗伯塔和她母亲坐在一辆小车里,她指着一条路说那就是她以前生活的地方。她指的是一条连接高速公路的土路,她想沿那条路去看望她以前的家庭。她母亲不愿意。显然,这是因为她母亲当时认识不到罗伯塔有可能是对的。后来,罗伯塔为此责备了她母亲好几天,因为有机会去探望她以前的家庭而她母亲没带她去。

罗伯塔要她母亲给她买和她以前曾有过的玩具相类似的玩具,当她母亲说她不知道这些玩具是什么时,罗伯塔认为她母亲迟钝,为此她感到苦恼。另一次,罗伯塔又再一次责骂她母亲没有记住她(罗伯塔)的前世,在罗伯塔看来,她母亲应该记得。

罗伯塔显然对她前世父母的长相记得很清楚。对于她前世的母亲,她告诉摩根太太: 你的行为象她,但她长的和你不一样。 罗伯塔喜欢她前世母亲做各种家务的风格包括煮饭。当她(今世)母亲为正餐做些新的菜肴时,罗伯塔有时会告诉父母她以前已经吃过那些菜很多次了。一次她母亲做了道干贝玉米,想给家人一个惊喜,当她端上桌时,罗伯塔说: 我已吃过很多次了,你们不记得吗?我的另一个母亲过去常做这菜。而后,她说出了干贝玉米另外一个名字,但后来摩根太太都忘了。摩根太太问罗伯塔她 另一个母亲 是怎么样做这道菜的,罗伯塔就耐心地解释了她 另一个母亲 做那道菜的方法。罗伯塔还认为她母亲太傻,不象她前世母亲那样用有效的方式擦洗窗户。她常常打断她父母的谈话,发表一些意见,表明她熟知这一话题或事情,而在她母亲看来,正常情况下,她是不可能知道的。

罗伯塔给出了一些她前世是在什么年代的线索,例如,她没有提及穿过明显是属于早期款式的服装,她对汽车很熟悉说明她的前世至少是在美国农民普遍拥有汽车之后,她暗示她的前世父母仍然还活着,而且能够找到,只要她父母愿意去做这件事。

她索要玩具,这表明她所回忆的那个人很小就死了,不过罗伯塔从没说那个人是怎么死的。事实上,她否认她已经死了,当有一次摩根太太直接问这个问题时,罗伯塔回答:“我没死,我必须得离开他们(另外的父母)一阵子,而且我告诉他们我会回来。”她从未说过她爱她的前世父母。确实,摩根太太认为,把自己和她的前世母亲的声望作个直接比较,她(摩根太太)会赢,尽管机会很小。罗伯塔要回到她前世家庭去的急迫感,似乎来自于她要回去的许诺,而不是亲情的联系。

摩根太太和她丈夫都是基督徒。摩根太太是神召会的成员,而她丈夫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成员,转生之说在这两个教派中都没有地位。在罗伯塔开始讲述前世时,摩根太太对转生一无所知,她对这种讲述没有思想准备,对罗伯塔要求带她去见“另一个母亲”,以及不断地将摩根太太和 另一个母亲 作令人不快的比较就更没有思想准备。每个父母对这种比较的容忍都是有限度的,在罗伯塔每天这样纠缠不休大约六个月后,摩根太太的容忍到了极限。每次只要罗伯塔提到前世的事,她就惩罚罗伯塔,这样渐渐地就使罗伯塔停止了提及这件事。

但这事一直在困扰着摩根太太,开始是隐隐约约的,后来越来越明显。最后,她脑子完全被必须寻找罗伯塔的前世家庭让她与他们见面的想法所占据。她开始责怪自己没能让罗伯塔自由地将她的前世讲出来,她肯定罗伯塔当时可能说过某些名字,而这些名字是可以用来证实她的记忆的。

可惜,这种态度的改变来得太迟,那时罗伯塔已经九岁半,她已提供不出更多的线索来辨认她的前世家庭了。

2. 发生在东方的故事

(1)王小田的传奇(中国)

中国的文献中,记载着大量关于轮回转世的例子。比较著名的如西藏的灵童转世。

下面这个例子选自大陆作家柯云路的《人类神密现象破译》一书。

南街柳巷一号院内外,闹闹嚷嚷,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院子中央,他叫王小田,是距这里一百多里的黄龙乡的人。他今天到的这一家,姓葛。老头儿,葛山虎,原是镇上开豆腐坊的,十几年前死了。老太太健在,姓魏,六十多。儿子葛大林,煤球厂的一个工人,还有儿媳、孙子、孙女。

那个叫王小田的小男孩对大家说,他就是葛山虎!原来是这家的主人,他是十五年前死的。现在转世在黄龙乡了。叫王小田。他今天是回来看看,认认家人,认认街坊邻居。人们都说他有精神病。

这位王小田,眉目清秀,穿着干干净净,是个中学生模样。他说:"我不神经。我就是葛山虎。你们过去不都叫我葛老大吗? 你们这些上年纪的人,我都认得!"。

"你认认看!"人们说。

"您不是开饭店的乔大哥吗?那个王小田对一个老头说,您和十几年前的模样差不多。你忘了,咱俩还有一笔账没清呢?您还欠我三十块钱呢!"

那位姓乔的老头红红脸,很老实的样子,这时惊骇万分,如见鬼一般,连连说:"是,是!我后来都还给您家里了!您问魏大嫂!"

老太太,葛山虎的老伴儿,此时看着王小田,也眼直了:"是,是……他乔大哥把钱还了。

那个叫王小田的小男孩继续叫着人:"您是卢三小吧?您记得不,咱俩晚上,常在一块儿喝茶歇凉?您是凤来吧,您这胳膊怎么了?啥时候坏的?您过去可是好好的啊?您那时在自行车铺对吧?现在不在了?您那时好下棋,夏天每晚在街上摆棋摊,对吧?"

小男孩把满院上年纪的人叫了个遍,认了个遍。人们全傻了,惊惶万分。葛大林扶着母亲立在一边,眼瞪得大大的,不知如何办。王小田看着葛大林:"你不是我儿子吗? 大林,我死那年,你正准备结婚,还没结呢!"老太太直着眼,好一会儿才喘过气来。她颤颤巍巍地说:"你好好的去吧,别来吓唬你儿子、孙子了。他们对你都挺孝顺,每年都给你扫墓,没忘了你……"。

王小田说:"你们不要害怕,我不是鬼,我现在又活一世了。我就是回来看看,认认你们。以后我就不来了。我今天回来,还要告诉你们一件事,我有一张存折,藏在墙缝里了,我过去没告诉过你们。我是想等大林结了婚,要是生了孙子,就给孙子好好过百日的。"。

王小田说着往家里走。一家人,还有几个胆大的邻居跟着也进了屋。西边屋,挺暗,在柜子后面,挪开柜,抽出一张存折。一看,有三百元存款。

王小田看着家人说:"这钱,我不要,还是给了孙子吧。我这就回去了。"人们都惊恐、惊疑。

(2)复活的灵魂(印度)

当那位客人访问项姬·德碧之家,是项姬九岁时候的事。

她家在印度德里市经营著中型商店,来访的商用客人很多,那位男人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天生内向的项姬,平时客人来了也不敢打招呼,显得羞答答的,失去儿童应有的活泼和天真。但是那天却一反常态,一见远来的客人,如同遇见了长年的知己一般,亲热地微笑著说:

“啊,这人不是我前世丈夫的堂儿吗?依旧住在姆特拉吗?.....”

看来没有过结婚经验,人生经验也非常缺乏的少女,竟谈到什么前夫的事来,使这位远来的客人不期悚然良久,他向少女的父亲问道:

“ 对不起,请问一下,令媛是否有过结婚经验了?”

为了女儿突如其来的”胡言乱语”而讶然失神的父亲,这才如梦初醒一般,连忙答道:

“不,不!那里的话,这孩子别说什么结婚,从出生到现在,连一步也没离开这个城市呢!”

他一面说著,一面赶著女儿进到里面去。

◎有丈夫和三个孩子的少女

当他的女儿无可奈何地进入里面后,他为了弥补这不调和的空气,便苦笑著说:“刚才失礼了,......我这孩子有时候会说些奇怪的话的。”

这时客人降低著声音这样说道:

“真是怪事,我确是从姆特拉城来的。而且令媛所说的那位堂弟,也的确还在。他的太太叫做......拉吉的,大约在十年前因为难产致死的....”

“......十年前去世?....”少女的父亲显得有些紧张,心里顿时萌出了奇怪的直觉。

“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说那种话呢?”客人兴致勃勃地问道。

“会说话以后就有了。不过在那时以前还是很正常的婴儿。随著年龄的增长,似乎前世的记忆越来越清晰,常常会很详细的道出前世的生活来的。”父亲只好据实而答了:

“起初还以为是看了什么画册,或是媬姆说给她听的话,复述出来。谁想到竟能够把前世的丈夫和三个孩子的姓名一一说出来,使人不由得半信半疑。”

“丈夫和孩子的姓名叫什么呢?’客人急忙追问道。

“记得说丈夫是凯达·那斯·久比,长子叫毗哈里,女儿叫贝拉的。”

这时候,只见客人脸孔发青,以干脆的语调答道:

“不错,一点不错!那么堂兄和孩子的姓名呢?......”

少女的父亲由于悬案的被证实,极力压制著内心未曾有的冲击。客人的每一句话,如用一把无情刀,直刺著他的心坎深处。这也难怪,自从女儿会说话以来,一向认为乌有的梦呓话,被客人的几句话,一语道破;事实历然,无从辩驳。他所害怕的事情,终于如实逞现在眼前!

◎学者也不可解之谜

项姬·德碧的双亲吐露了女儿的一切之后,各为将来的演变而担忧。——以后怎么办?

客人也为眼前突如其来的事实,一时感到茫然无措。他凝视著两眼发呆的少女的双亲良久,终于心生一计:

“这么办吧,我们来安排一下,让令媛和她前世的丈夫、三个孩子作一次会面,但是事先不要让令媛知晓这一件事。”

“嗯,这是名案......不过,怕那位先生不肯前来吧。’少女的父亲惶恐地问道。

“这你倒不必挂心,他是我的堂弟,我会设法带他来的。也唯有如此,真相才能大白;令媛所说的话,可靠与否,将即时获得解答。”

客人这样说了以后,随即收拾行李,准备回去,不再谈什么生意了。

——不多久,客人的提案,终于付之实行。

这一天,拉吉的丈夫凯达·那斯·久比带著三个孩子,跟著他的堂兄来到少女的家。他怀著好奇与期待的心情,走进从没来过的少女之家。而从未谋面的少女,一见这位不速之客,竟亲热地叫道:

“啊,我以前的丈夫回来啦!”

话才说完,便不顾一切的投进凯达的怀里,哭将起来。

凯达不知如何是好,带著惶惑的眼光,瞧瞧自己三个孩子。无论年龄或身体都要比项姬大的三个孩子,也露著奇异的眼光,注视著少女的作为。

只见项姬又跑到三个孩子跟前,流著眼泪说:

“哟,毗哈里长得多大呀!......贝拉和玛哈尔也是......。”

在场的人都愕住了,大家都为这个可怕的事实,感到一阵战栗。少女的双亲更是交杂著难以名状的恐布与绝望的表情,脸色也一会儿青,一会儿白。

◎永存不灭的灵魂

这一件动人的神奇事件,立即在德里市传扬开来。双亲也郑重其事地,把女儿的事就教于医生和法师。

对于这个问题,各专门的科学家们还组成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可是,科学的力量并不能解开这一宗神奇的谜。

为了证实这位少女是否就是死了的拉吉转生,科学家们又作进一步的调查实验。

有一天,项姬·德碧被带上一部火车里,在她本人并不知道往哪儿去。这是他们有意地带领少女到前生所住的姆特拉市的。

——当天,获悉少女来访的姆特拉市市民,都争先恐后地集拢到车站来,想一睹这位奇迹的人物。

火车到了站,少女才从车厢一走出,就立即辨认出前来迎接的前世的母亲和弟弟。迳自走向前去招呼道:

“妈!好久没见了。真高兴看到您这么健康!”

前世丈夫的亲族们,当一一被少女用家乡话叫出了名字时,无不认为死去的拉吉变个样子再出现。

车站的实验完毕后,少女又经过了一次更严格的考验。要她蒙著眼睛指挥马车。

少女蒙蔽著双眼坐上马车后,考虑了一会儿后向车夫命道:

“请从站前往前走,再右弯。”

马车照著少女的吩咐驰走著。在同车的人无限惊奇的眼光下,马车从没掉过头地直达前世丈夫的家门前。

“到了!这里是我以前的家.....”她显得无限的喜悦。

层出不穷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使在场的科学家们,绞尽了脑汁,搜尽了枯肠,也无法对这个再生的问题,下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最后的结论。

◎回家后的插曲

这一奇异事件的最后插曲,便是项姬·德碧道出了前世所住的家里的地下室藏钱的事。

家人立即往地下室去,挖掘少女所指示的地方,果然地下埋著一个箱子。在众人惊叹之下,少女又细说箱里钱的数目。

在调查团见证之下,箱子被打开了。可是里面并没有少女所说的金钱。

“奇怪,里面一定有钱的,一定是有人拿出来了。”

这时,一直躲在调查团身后的前世的丈夫凯达,颤抖著说道:

“钱的确是有的,不过在妻子死了以后,被我发现而用光了......。”

他又接著说:

“实在可怕得很。虽然脸孔和亡妻不相同,但是声音和动作、性情却一模一样!’

项姬·德碧后来在印度的一位政治家的家里工作,展露了无比的才华。(录自‘慈航’杂志第廿三期 )

 转世前的安排和约定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心理医学界对轮回转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将受试者引导进入类似于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状态,回顾和重历一个个前世甚至是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

研究者发现,人们的一生其实是被高层生命事先安排好的,一些安排甚至是本人转世前同意的约定。当然,未来的安排只是一个大致的剧本,它决定我们在舞台上将会遇到哪些人,将会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但我们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待人接物上做出善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将要为我们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例如,迈可·牛顿博士曾用催眠方法研究转世之间的精神世界,他在《性灵之旅》和《性灵宿命》两本书中描述了很多案例,他发现,如果一个人的下一世被安排死于暴病,或被杀害,或死于灾祸,他往往在转世前被事先告知。尘世中的悲剧并非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错误的事情,一切都有其宿命的因缘。这些安排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当事者偿还前世的业债,或在苦难中锤炼当事者的灵魂,甚至是为他人提供一个在逆境中升华的机会。

在另一个案例中,受试者的前世是一位女子,在结婚两年后死于德州的一个农场。在转世前,她被允许从三个死亡方式中任选其一:一个是在两个醉鬼的枪战中被流弹击中,一个是从马背上摔下而死,还有一个是溺水而亡。这个生命选择了第一种离开尘世的方式。她选择在婚后两年离开俗世的原因是她的丈夫在那一世需要经历失去深深爱着的人的痛苦,以此来偿还前世的业债,并学到一些教训。这位女子的选择完全是为了她丈夫的还业和提高。

坦博特 (Michael Talbot)发表于1991年的《全息宇宙》(The Holographic Universe)引述了瑞教授收集的一个案例。一个小孩在濒死体验的状态被允许看到自己未来的一些细节,包括他将在28岁结婚,将会有两个孩子。他甚至看到成年的自己和自己将来的孩子坐在一间屋子里,而且墙上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这个小孩回到人世,经历似水流年,童年时所瞥见的未来都一一实现。成年时的他蓦然回首,发现他就在童年时看到的房间里,而那个墙上的奇怪的东西是一个强压式暖气,这种暖气在他童年的时候还没有被发明。

穆迪博士(Raymond A. Moody, Jr.)发表于1975年的畅销书《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士在濒死状态下,另外空间的生命给她出示了穆迪博士的照片和姓名,而且这位女士被告知,时机成熟的时候,她会告诉穆迪博士她的经历。那时是1971年,穆迪博士的《生命之后的生命》还没有发表,穆迪的照片和名字对这个女子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四年之后时机来临,穆迪一家搬到了这个女子所居住的街道。在那一年的鬼节,穆迪的儿子依习俗到这个女子家讨糖果吃。当得知这个孩子的姓名后,这个女子告诉孩子说她有话对他的爸爸说。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我们介绍这类案例的目的绝非是想说人们的苦难是命中注定而无须同情。恰恰相反,俗世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尽我们的所能抑恶扬善,主持正义,维护善良。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人是在犯罪,必将在来生偿还其罪过。

 群体转生和“缘份”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的人与我们萍水相逢,过后便相忘于江湖;而有的人的一生则与我们缠绕,或成为淡淡如水的友人,或成为相濡以沫的爱侣。当我们感叹人生的聚散离合时,最常提起的一个词就是“缘份”。

那么“缘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如果从轮回转世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了。

西方的轮回研究发现,人身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那主宰人身的灵魂却是不灭的。人世如一台戏,肉身则如一件衣服,每个生命经历多次演出和退场,扮演着一个个角色。角色在变换,可那主宰角色思维的灵魂却可能是同一个。我们今世遇到的人或许就是我们前世的亲朋好友,只是换了角色,那灵魂依旧是前世的灵魂,只是人在迷中,不知而已。可一旦相遇,便将依着那份隔世的恩怨情仇再续前缘,或成“知音”,或成仇人,或成情侣……。

研究者还发现,人的灵魂分别属于不同的群体,同一群体的生命在一世又一世中互相扮演着各种亲近的角色,发生着各种恩怨的纠葛。人们往往群体转生,同一个群体的人在生生世世中长相左右,发生着各种纠葛,以漫长的岁月清偿彼此的恩怨,并在尘世的爱恨情仇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

红尘中最为重要的缘份当然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之缘,很多人可能都认为自己与配偶的相逢纯属偶然。其实俗世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这出大戏的情节早已被精心地安排,一切看似偶然的相遇都是剧本中巧妙的构思。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现世的夫妻在很多的前世就已经演出过各种类型的爱情故事。牛顿博士曾给出了一些具有悲剧意味的案例。痛苦的爱:在石器时代,受试者的伴侣经常被纵欲的酋长夺去侮辱;被剥夺的爱:受试者是罗马时代的女奴,负责给角斗士做饭,她深爱着其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在角斗被杀前的晚上对这位女子说:我永远爱你;残酷的爱:在中世纪,受试者爱上了一个贵族少女,他们“人约黄昏后”,结果被少女的父亲发现,致使受试者死于地牢的酷刑……这些前世的相思好梦难圆,但当事人的牵挂促成了今生的姻缘。

读完本文后,如果你余兴未了,还想知道更多细节,甚或还想作一些深入的研究,我们书后所列的部份英文参考书目是一条很好的渠道。那是从众多的参考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可以信赖的代表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